會考複習歷史二上晚清的變革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晚清的變革

6th - 8th Grade

14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國中公民一下L4

國中公民一下L4

7th Grade

10 Qs

109重慶國中休業式

109重慶國中休業式

7th - 9th Grade

11 Qs

會考複習歷史一上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在臺灣

會考複習歷史一上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在臺灣

6th - 8th Grade

12 Qs

會考複習一下歷史日治時期的統治

會考複習一下歷史日治時期的統治

6th - 8th Grade

11 Qs

where's my way

where's my way

1st - 10th Grade

10 Qs

翰林六下音樂世界村

翰林六下音樂世界村

6th Grade

10 Qs

719 公民課後練習(6/7)

719 公民課後練習(6/7)

7th Grade

14 Qs

會考複習歷史三上歐洲古文明

會考複習歷史三上歐洲古文明

6th - 8th Grade

12 Qs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晚清的變革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晚清的變革

Assessment

Quiz

Education

6th - 8th Grade

Hard

Created by

陳誌榮 陳誌榮

Used 6+ times

FREE Resource

1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中國近代某一文章提到:「政府假借預備立憲的美名卻實行中央集權,假借推行新政卻搜刮民間錢財,對外則割讓土地,並出賣採礦權與鐵路經營權。人民反對政策,可能會被處死;如果人民自己出錢出力興修鐵路,又會被官方沒收。政府應該要保護人民,結果人民反而受到政府的傷害,如此不顧人民生命、財產的政府,誰還能忍受呢!」上文的主要訴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111教育會考】

因對外戰爭受到挫敗,提倡學習西方的軍事及工業技術

推動制度層面的改革,以解決自強運動改革不彰的問題

對改革結果感到失望,體認到革命也是救國的途徑之一

主張全面改革思想文化,提倡西方科學精神與白話文學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清廷推動立憲運動,欲實施君主立憲,但因皇族內閣等問題,讓民眾覺得政府缺乏改革的誠意;而後清廷實施鐵路國有政策,欲收回民眾出資興建的鐵路,引發「保路運動」,造成辛亥革命的爆發。因此本題題幹所述的要旨是清末人民對政府改革感到失望,對革命為救國途徑之一的認同度提升。(A)自強運動。(B)甲午戰爭後。(D)新文化運動。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Media Image

1906年,日本大阪的朝日新聞社招募旅行團,旅遊的主要行程之一為參觀甲午戰爭的戰場遺跡。據此判斷,當時旅行團前往遊覽的地區最可能是圖(十三)中甲、乙、丙、丁何處?【109教育會考補考】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甲午戰爭爆發地在朝鮮半島,此戰役除分為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戰場主要在朝鮮半島,海戰主要在黃海一帶,造成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場另擴及威海衛、大連等港口,故圖中甲地應是該旅行團的遊覽地點。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以下是清末文人對某事件的描述:「當時在官府的默許下,群眾進入天津租界,縱火焚燒教堂、房屋,於是各街市店舖有販售洋貨者,皆用紅紙將招牌上的『洋』字糊上,以防群眾焚掠。即便是一般家庭日用之物,如洋燈、鐘錶等類,也都掩藏不敢使用。」根據上文判斷,此事件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07教育會考】

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

義和團事變

太平天國起事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在各地焚毀教堂、殺害教民。後來清廷在朝野仇洋反教的氣氛下,縱容義和團的破壞行為。義和團的仇洋行徑引發列強的譴責,史稱義和團事變。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名叫林謀昌的臺灣人,在福建因為商業訴訟糾紛遭到清朝官吏逮捕、監禁。此事引起日本政府的抗議,並依據與清朝簽訂的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在中國境內的訴訟,皆由日本派官吏調查、審理,與中國官員無關。」要求釋放林謀昌。上述日本政府援引的條約內容,顯示日本擁有下列哪一特殊待遇?【110教育會考補考】

協定關稅

設立租界

片面最惠國

領事裁判權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領事裁判權指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時,不受中國法律管束,而由該國領事根據該國法律處理,故選(D)。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以下是一位學者對於歷史上某次政治改革所做的評論:「憲法由資政院起草議決,皇帝頒布;修正權屬於國會;皇帝權力以憲法規定者為限。上述這些規定雖限制了部分皇權,卻仍然強調皇帝神聖不可侵犯,對於人民的民主權利隻字未提。」根據內容判斷,推行上述政治改革的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10教育會考】

1860年的太平天國

1911年的清朝政府

1947年的國民政府

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1906年,清政府開始推動立憲運動;1910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此為立憲運動時的議會準備機構。1911年,資政院頒布憲法,條文中對於皇權仍多所維護,對人民的權利則隻字未提。(C)、(D)統治者並非皇帝。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許多學生聚集在北京 天安門前示威,抗議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給日本,是為「五四運動」。當時德國為何會在山東享有特權? 【103教育會考】

從甲午戰爭後列強瓜分風潮中奪取利益

因公使被殺而在《辛丑和約》獲得補償 

袁世凱為了稱帝而對列強所做的讓步 

協助清廷推行自強運動而獲得的贈與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甲午戰爭後,列強競相在中國透過租借港灣、取得鐵路修築權等,各自劃分勢力範圍。西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取得膠濟鐵路的修築權,山東也因此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Media Image

附圖呈現清中葉以後,朝廷允許外國傳教士在活動範圍逐漸改變的情形。造成此轉變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05教育會考】

清朝對外條約的簽訂

太平天國的傳教影響

清朝接受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中國經濟重心由沿海轉向內地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鴉片戰爭前,在禁教政策與通商僅限於廣州等限制下,傳教士僅能在廣州的指定區域活動。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簽署《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等五口通商,之後的中法《黃埔條約》讓天主教解禁,傳教士得以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傳教。英法聯軍之役後,傳教士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傳教。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