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7~L9、語文常識

210 L7~L9、語文常識

8th Grade

30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習慣說_練習

習慣說_練習

6th - 8th Grade

28 Qs

第八課 空城計

第八課 空城計

8th Grade

25 Qs

國8 段2練

國8 段2練

8th Grade

25 Qs

文言文测试(21)伤仲永

文言文测试(21)伤仲永

8th Grade

25 Qs

柳宗元〈黔之驢〉

柳宗元〈黔之驢〉

6th - 8th Grade

26 Qs

10801八年級複習L5-L8-2

10801八年級複習L5-L8-2

8th Grade

30 Qs

08-1空城計

08-1空城計

8th Grade

33 Qs

文言虛詞大擂台Part2

文言虛詞大擂台Part2

8th - 9th Grade

25 Qs

210 L7~L9、語文常識

210 L7~L9、語文常識

Assessment

Quiz

World Languages

8th Grade

Hard

Created by

Tzu-Yun Lin

Used 3+ times

FREE Resource

30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甲)笑容可掬 ── 故作輕鬆(乙)撫掌而笑 ── 瀟灑自信(丙)拍手大笑 ── 成功自豪。上述選項是空城記一文中作者三次寫到孔明「笑」,反映孔明當時的心理狀態。請問哪些推理正確? (A) (B) (C) (D)。

甲乙

甲丙

乙丙

甲乙丙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課文中四、五兩段的寫作角度分別從司馬懿孔明的觀點切入,但內容都是寫孔明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疑城內必有伏兵。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藉此說明司馬懿優柔寡斷,孔明膽大冒險

透過寫出司馬懿的深謀遠慮,進而寫出孔明的棋高一著

再次強調司馬懿頗了解孔明

暗示司馬懿冷靜沉著,孔明工於心計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發表是吸收知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知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這段話所強調的重點,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求學最重要的起點是發自內心的意願

追求學問最重要的是專注而持之以恆

讀書應像螞蟻工作一樣,勤奮地累積許多材料

沒有經過理解融會的知識,等於未消化的食物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歐陽脩 梅聖俞詩集序)、「借他人之窮愁,以供我之詠嘆,則詩亦不必待窮而後工也。」(林語堂 人生的盛宴)根據這兩則論述內容,林語堂提出與歐陽脩截然不同的看法,其理由為何?(註:殆:大概。工:巧妙、精緻。)

若能與他人的困苦感同身受,也能寫出好的詩文

古來多位文學家雖一生順遂,亦能詠嘆出深刻的人生篇章

寫作詩文貴在天生資質,才氣橫溢方為關鍵

只要勤作詩文,佐以多方請益,也能成為偉大文學家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章回小說主要是從宋 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說,盛行於明 清兩代。話本中有一種「講史」形式,由於歷史故事內容較長,須分多次講說,為使聽眾便於加深印象,每次講故事時便有一個中心內容,及一個醒目的標題,這樣就逐步形成分章立回目的體例。」根據此段的內容判斷,下列何者敘述「錯誤」?

章回小說具有分章立回目的體例

章回小說在明清才出現

章回小說和宋代說書人有關

講史的故事每次會有標題和中心內容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范雎衛國見到秦王,儘管秦王求教再三,他都沉默不語;諸葛亮荊州劉琦也是多所請教,諸葛亮同樣不肯說。最後到了偏僻的一座閣樓上,去了樓梯,范雎諸葛亮才分別對秦王劉琦指示今後方向,所以歷史上的『去梯言』,就是表示『□□』的意思。」(星雲法師)根據文意,缺空處填入下列何者最恰當? 

擇言 

少言

直言

慎言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讚美之語,人皆愛之。聞之能思忖是否言過其實者少,大抵皆喜形於色,陶醉其中。批評之言,人皆厭之。聽之能為之動容,歡喜接受則少之又少,多半忿忿不平,甚至惱羞成怒大發雷霆。聖凡之異,只在此觀照功夫而已!」(大方廣 智慧話語)根據這段文字,下列說明何者「錯誤」? 

聖人能分辨讚美的真假,明白真實的批評並接納

凡人本性皆喜讚美之語惡批評之言,甚至不曾深思其中涵義

凡人雖無法分辨讚美的真假,卻能接受他人的批評

聖人與凡人的最大差異,在於對批評與讚美的鑑別能力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