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加分卷(A)

複習加分卷(A)

11th Grade

40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高中歷史改革開放

高中歷史改革開放

10th Grade - University

40 Qs

6-1 東亞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6-1 東亞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11th Grade

40 Qs

010 甲部 單元四 課題二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010 甲部 單元四 課題二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10th - 12th Grade

38 Qs

複習加分卷(A)

複習加分卷(A)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1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陳 宇強

Used 4+ times

FREE Resource

AI

Enhance your content

Add similar questions
Adjust reading levels
Convert to real-world scenario
Translate activity
More...

40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1.二次大戰後,去殖民化運動在非洲如火如荼展開,1960年就有十七個非洲國家宣布獨立,而不少具有相同殖民母國的新興非洲國家,紛紛醞釀建立聯邦以擴增影響力。位於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三國便曾在1960年代提出「東非聯邦」的計畫,東非聯邦沿襲歐洲共同體的模式,並以完全統合為最終目標;雖然東非聯邦的參與國對成立聯邦抱持正面態度,但對主權讓渡的程度始終意見不一;而各參與國國內政治、經濟情況亦有明顯差距,使這個計畫至今仍為紙上談兵。試問東非聯邦難有進展的原因可能為何?
(A)鄰國不樂見聯邦成立,刻意發動杯葛
(B)各參與國爭奪聯邦領導權,彼此相互猜忌,甚至引發衝突
(C)參與國家對聯邦權限與前景看法不一,難以協調
(D)所有參與國皆為威權政府,國內政局動盪不已,無力合作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2.在全世界各地,人們永無止境地追逐金錢與商品。下列哪種全球化的概念最適合解釋上述句子?
(A)文化全球化
(B)經濟全球化
(C)軍事全球化
(D)政治全球化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3.「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在海外的傳教成績,仍然乏善可陳。在1841年蘇格蘭傳教士兼探險家李文斯頓到達非洲之前,非洲人幾乎沒有信奉基督教的。1854年時,一個歐洲探險隊以奎寧抵禦瘧疾,成功深入非洲大陸內部九百哩,激起傳教士與商人進軍非洲的熱潮。醫藥與科技的進步使傳教士得以深入蠻荒,四處建立聖壇。1870年代時,非洲東岸島嶼成為歐洲傳教士向非洲大陸進軍的跳板,英、法、德各國傳教士紛紛由此湧入。1842年天主教傳教士再度進入中國,1861年日本也重新接受西方傳教士,同時天主教傳教士也前往朝鮮、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宣教。」下列關於上文的解讀,何者正確?
(A)李文斯頓積極在非洲傳教
(B)基督教傳入東亞後成為主要信仰
(C)基督教的傳教版圖隨著新帝國主義擴張而擴大
(D)傳教士受到殖民政府控制並往非洲內陸傳教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4.當代後殖民學者對殖民體制的現代性做出以下的分類:1.統治技藝的現代性:強調統治者的現代統治技術以及手段,像是國勢調查、都市建設等。2.差別的現代性:表現在殖民地中不同於殖民母國的現代建設,多見於法律制度上。3.交織混雜的現代性:指在殖民地中的文化混和了殖民母國、其他西方國家以及當地的傳統文化,多見於語言、服裝上。4.另類現代性:指除了西方的現代性之外的其他選擇,例如以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等。根據上述分類,下列配對何者正確?
(A)統治技藝的現代性:英國在印度建設鐵路
(B)差別的現代性:葡萄牙積極經營奴隸貿易
(C)交織混雜的現代性:越南發明融合法國風味的在地美食
(D)另類現代性:古巴在革命後採取社會主義制度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5.現代主義的文學流派受到哲學、藝術潮流的影響。小艾很喜歡西方現代文學名著追憶似水年華。這是一本長達七卷的小說。行文細膩,透過描寫主角在腦海中的許多回憶,由獨白來串連思想,因為人的思想沒有時空限制,最終得以超越突破時間的編年順序,成為追憶似水年華的寫作特色。但小艾不清楚追憶似水年華屬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哪一流派,請幫小艾解答。
(A)存在主義:探討真實自我的個體
(B)表現主義:恐懼現實世界的荒謬
(C)寫實主義:紀錄外在現實的印象
(D)意識流:重視內心世界的獨白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6.某學者指出:「……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某種人。……他存在之後,才能想像他自己是什麼,人除自我塑造之外什麼也不是。」請問這個學者最可能是誰?
(A)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沙特
(B)對現象進行直觀描述的胡塞爾
(C)運用邏輯實證分析哲學的石里克
(D)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7.以阿衝突造成許多悲歡離合,有學者針對雙方族群做了訪談如下:訪談一:他認為,即便因為參與巴勒斯坦回歸活動,而失去眾多自由以及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他仍不後悔,回歸代表的不僅僅是重新取得政權,或是土地,而是重新奪回巴勒斯坦的尊嚴,以及完成眾多因此死亡的親友們的遺志。「如果我妥協了,就代表我背叛了他們,即便這個目標如此困難,但為了尊嚴以及我所愛的人,我也會繼續堅持巴勒斯坦的回歸活動。」訪談二:「我們家是為了躲避猶太人大屠殺,才來到這裡的,對我們而言,民族的歷史十分慘痛,是參雜了眾多血淚的故事。但我們仍然引以自豪,認為自己身為神的選民,是如此的偉大。」但她說,沒想到這一切建立在另一群人的悲傷之上。當時以色列在此地建國,對她的父母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她從來沒學過巴勒斯坦人的故事,直到過去的屋主來訪,她才發現巴勒斯坦人是被迫離開家園的。從拜訪的屋主口中,她的同胞以及家人都成了強盜,她不能接受,所以一開始她選擇逃避,全心投入軍隊。然而,屋主的來訪終究改變了她的觀點,讓她開始關心巴勒斯坦的難民們。針對兩則訪談,下列何者正確?
(A)訪談一的主角因為以色列建國而回到巴勒斯坦
(B)訪談二的主角支持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人而從軍
(C)兩位主角的境遇反映了冷戰下兩強對抗下的人民處境
(D)訪談二暗示了透過關心以阿和解並非不可能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Google

Continue with Google

Email

Continue with Email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lever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Microsoft

Apple

Apple

Others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