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三L3 412 第三冊翰林閱讀理解多選

20220601三L3 412 第三冊翰林閱讀理解多選

1st Grade

5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历史单元(一)复习

历史单元(一)复习

1st Grade

10 Qs

4年级历史 (个人简历,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定义)

4年级历史 (个人简历,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定义)

1st Grade

10 Qs

历史

历史

1st - 12th Grade

10 Qs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1st - 6th Grade

10 Qs

線上小遊戲

線上小遊戲

1st - 2nd Grade

9 Qs

課程一:雄商校園及其周遭的古今變化作業

課程一:雄商校園及其周遭的古今變化作業

KG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0 Qs

5年级 历史 君主立宪是国家保护伞

5年级 历史 君主立宪是国家保护伞

1st - 10th Grade

10 Qs

五年级历史:国家独立的历史

五年级历史:国家独立的历史

1st - 5th Grade

10 Qs

20220601三L3 412 第三冊翰林閱讀理解多選

20220601三L3 412 第三冊翰林閱讀理解多選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st Grade

Hard

Created by

蔡其原 蔡其原

Used 1+ times

FREE Resource

AI

Enhance your content

Add similar questions
Adjust reading levels
Convert to real-world scenario
Translate activity
More...

5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SELECT QUESTION

3 mins • 1 pt

        閱讀下文,不符合文中對「下流老人」的詮釋的是:

  「下流老人」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名詞,定義是:老年高齡者沒有足夠的存款、也沒有依賴的人照顧、僅能孤獨地依靠極低的收入過生活。現代社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孤單老人呢?主要的原因是貧窮及單身。

  日本由於經濟蕭條了二十年,讓日本社會普遍居於貧窮狀態,因而造就了貧窮的年輕人沒錢沒能力而不敢結婚,這又導致了孤獨單身老人的激增。這些沒人依靠、照顧、又貧窮的老人,有的七十幾歲了還在為自己的下一餐拚命工作,有的連居住的場所都沒有,只能沿街當遊民。

  由於個人意識抬頭,新世代的人比從前更傾向不婚,也有人在孩子長大後離婚,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些都是「下流老人」的危險分子。

  在經濟方面,臺灣的低薪狀態成為年輕人最大的悲哀,由於經濟環境與教育體制下所產生的問題無法解決,使學校教育與企業徵才兩者的契合度低,「低薪」就成為年輕人初入社會的普遍困境。不用等二、三十年,而是在年輕時就身處「下流」的生活了。在低薪的下流生活裡,既有來自名牌大學的年輕畢業生,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當全球經濟持續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當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貧窮的「下流」狀態。(改寫自 Amy 《逃脫下流生活》)

因為性格孤僻而長年不與他人往來,以至於老年時缺乏有力支援、孤單無依

在低薪的情況下,許多人從年輕時陷入貧窮,之後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下流老人」

並非突然之間形成的現象,而是在經濟、家庭、健康狀況陷入危機時,逐漸演變而成的

自我意識抬頭,欲擺脫婚姻束縛,卻又無法走出婚姻,導致家庭功能失調,人際關係失和

不努力也不懂得把握機會的人,才是成為「下流老人」的主要族群

2.

MULTIPLE SELECT QUESTION

5 mins • 1 pt

        閱讀下列甲、乙二文,選出判斷正確的選項:

甲、孫子荊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後來,臨屍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哭畢,向靈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世說新語.傷逝》)

乙、  從社會制度面就看得出,我們的文化在鼓勵我們往前看,對終將或已經逝去的,一定要學習放手。悲傷太久是不健康的。英文中有一個字,grief,不好翻譯,一種在哀傷裡難以自拔的憂鬱。弗洛伊德便認為那種不肯放手的偏執是病態的。直到前幾年讀到文化評論教母級的茱迪思.芭特勒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沉浸在失去中才會讓我們重新建構自己是誰。在原來的人生中我們都被社會矯正力量所管轄,只有當失去時,我們才有機會從那個缺口中步出看似正常的人生,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   我現在懂了,grief 為了傷逝,何嘗不是對生命真相的另種直視?   原來我最需要的是讓自己好好傷逝,如同給自己放一個長假,不必再時時刻刻撐起,那個苛求完美的自己。(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說不出口的晚安》)

---------------------------------

(1)甲文的氣氛:由悲轉喜。關鍵在於孫子荊故意學驢叫逗樂弔喪的賓客。

(2)乙文的氣氛:維持悲觀。認同執著於逝去的種種是一種病態。

(3)孫子荊與郭強生在面對難以承受的逝去時,都選擇以直視悲痛的態度面對。

(4)孫子荊基於對王武子才華的敬服,故以驢鳴哀悼他的逝去。

(5)乙文認為要人們「學習放手」的文化,是導致憂鬱的原因之一。

(6)乙文提出正反兩方對於「grief」的詮釋,但並未表達自己偏好何者。

(1)正確;(2)錯誤

(3)(4)皆正確

(1)(5)皆錯誤

(2)錯誤;(6)正確

(5)正確;(6)無法判斷

3.

MULTIPLE SELECT QUESTION

3 mins • 1 pt

        閱讀下文,選出符合文章觀點的選項:

  我在研究所教文學批評時,開出讓同學報告的書單讓他們苦惱,因為「作品太新了,找不到資料。」我第一次聽到他們這樣的理由時大驚失色:「你們讀完這部作品,難道不會有自己的感想?一定要有現成的觀點,你們才讀得出所以然嗎?」沒想到文學研究生的困擾,現在也反映在了新一代的文學創作上。

  做批評的研究生(有的還是教授喔),最後淪落為天下資料一大抄,找不到有創意的新題目。而寫作者也上窮碧落下黃泉,把得獎題材摸得熟透,把書寫策略訂得雪亮,就差沒寫在扉頁標明「疾病書寫」、「家族書寫」、「身體書寫」、「性別書寫」。……

  二○一一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揭曉,中國與香港的兩篇作品分別拿下短篇與中篇首獎,勝出的最大關鍵恐怕就是他們的自然。人物自然,文字自然,情感自然,想寫什麼就寫下去。需要擔心寫殯儀館就會讓人想到《送行者》嗎?寫老木材店就是舊寫實主義嗎?是人在寫小說,你是不一樣的人,就算寫到相同的題材也能出現不一樣的面貌。(郭強生〈從文學獎中,我看見……〉)

遭遇難以開拓新局的困境,是研究者與創作者的共通點

列舉疾病、家族、身體、性別等書寫領域,強調寫作者在多元領域的嘗試

研究者面對作品時,無論是否有現成觀點可參考,都應具備解讀作品能力

認為只要創作者掌握「自然」的原則隨意而寫,就是能夠得獎的佳作

寫作時若考慮到作品的重複性而怯於下筆,文意與情感反倒會受制約

4.

MULTIPLE SELECT QUESTION

3 mins • 1 pt

下列詠物詩所歌詠的對象,正確的是:

冷豔洗空的季節/借枝蘆葦/站個耶穌釘十字架的姿勢—稻草人

徐徐東海出,漸漸上天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月

片片飛來靜又閒,樓頭江上後山前。飄零盡日不歸去,貼破清光萬里天—鳥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魚

5.

MULTIPLE SELECT QUESTION

3 mins • 1 pt

        有關以下甲、乙二文的意涵,說明正確的是:

甲、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乙、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荀子.富國》)

甲文認為「仁言」之所以不如「仁聲」,是因「仁聲」為具體實踐的結果

甲文認為:善政使民不違上,未必得民心,而善教使民尚仁義,愛戴君主

甲文認為:好的政治是實施嚴刑峻法,人民心生畏懼,進而增加國家財富

乙文認為不可以「不教而殺」,以免失去民心,應該只教不殺,愛護百姓

二文都主張必須實施教育以教導百姓,也必須有法度政令使百姓有所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