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3-2 東亞海域諸國的互動與交流-108

第二冊3-2 東亞海域諸國的互動與交流-108

10th - 12th Grade

20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2018高三級第2段歷史小測一(五代十國--清朝)

2018高三級第2段歷史小測一(五代十國--清朝)

12th Grade

20 Qs

中文歷史複雜:三國-南北朝【前三名獎券+1】

中文歷史複雜:三國-南北朝【前三名獎券+1】

7th Grade - University

19 Qs

中史溫習習作

中史溫習習作

10th - 12th Grade

18 Qs

史識大挑戰(三)

史識大挑戰(三)

12th Grade

20 Qs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10th Grade

25 Qs

0624期考模擬2

0624期考模擬2

9th - 10th Grade

22 Qs

B2CH3-1

B2CH3-1

10th Grade

20 Qs

奇卜藝術分科戰士 三國 晉朝 隋朝

奇卜藝術分科戰士 三國 晉朝 隋朝

12th Grade

15 Qs

第二冊3-2 東亞海域諸國的互動與交流-108

第二冊3-2 東亞海域諸國的互動與交流-108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0th - 12th Grade

Hard

Created by

陳裕升 陳裕升

Used 3+ times

FREE Resource

20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某份資料顯示:「唐朝初年朝廷編修曆法,當時已有印度的天文曆法著作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也有印度天文學者參與編修唐朝曆法。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頒布的宣明曆也在印度天文學的成果基礎上修改,並被朝鮮與日本引入採用。」請根據上述資料判斷下列何者說明正確?

當時海上交流興盛,印度曆法知識從海上傳到日本之後再到中國和朝鮮

印度與中國本土之間被高山阻隔,人員來往不易,自古就沒有相互往來

當時以印度的梵語為東亞國際通用語言,各國人士可直接閱讀了解新知

這份資料反映當時東亞區域的人員與資訊流動,各國積極接收消化新知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十八世紀清朝的一位水師將領寫作東洋記,描述中國對日本的貿易狀況:「長崎與普陀,東西對峙,水程四十更(一更=六十里);廈門至長崎,七十二更。北風從五島門(今日本長崎縣五島市)進,南風從天堂門(今日本長崎縣天草市)進……地產金、銀、銅、漆器、磁器、紙箋、花卉染印,海產龍涎香、鰒魚、海參、佳蔬等類……普陀往長崎雖東西正向直取而渡橫洋,風浪巨險;諺云:『日本好貨,五島難過』。」請從此文中判斷何者正確?

中國自詡為天朝上國,物產豐饒,不需要與出產貧瘠的日本進行貿易

當時航海技術落後,航行到日本貿易的船員不知風向對行船路徑的影響 

當時東海海洋狀況平順,商人往往能順利進行貿易並獲得巨大利潤

雖然從普陀到長崎的航程比從廈門出發近,但是風浪的危險可能更大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甲朝代:朝廷實行海禁,規定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片帆寸板不許下海,不得與外國通商,……東南沿海居民,由於海禁而斷絕了生計,反而迫使他們冒險出洋謀生,漸成習慣。

乙朝代:大批華人出國,並在某些國家開始形成華僑社區,此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經濟發展超過北方,也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

丙朝代:末年已有一批華人因政治因素在南洋定居,人數不多,但因國家的國際威望強大,經濟文化的影響力遍及四鄰各國,華人常以祖國名自稱。

試問依據上述三段資料,正確的描述是?

依時間先後順序為丙乙甲

三個朝代出海移民或貿易皆是非法偷渡或走私

歐洲人是三個朝代共同的貿易對象

乙朝代是三個朝代中最強大興盛者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明史‧外國傳:「婆羅,又名文萊……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邸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請問我們可以從這段資料判斷何事?

婆羅王為福建人,可知婆羅為明朝領地

資料應為杜撰的,因鄭和並未到達婆羅

鄭和使團中有不少人留居當地

明朝皇帝曾經南巡至東南亞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某人回憶道:「幼時聽聞父老說起明朝末年家鄉的慘況:□□逼臨城下不過幾千人,城裡百姓見狀卻驚懼不已,附近水路的兵船更紛紛撤退。主事者迫於無奈,只好搜刮百姓財物獻給□□,避免遭其武力相向,直至城破家亡。幸虧當時沒有□□的內應,否則城必被攻破,東南沿海將完全失守。」請問□□應填入何者最為恰當?

倭寇

鄉勇

團練

商幫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某一地方之陳氏族譜說道:「族之子姓發達後,陋於疆界,土地偏小,廬舍縱橫,田園益蹙。食多生寡,故士農工商,維持生活頗費躊躇,於是乎奔走外洋。」請問這是哪一個地區最常發生的情形?

江蘇 

山東 

福建

四川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 mins • 1 pt

日本的聖德太子推崇中國思想,派出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但他兼顧日本的傳統風土民情,未對中國文化照單全收。其頒布的十七條憲法中,第一條「以和為貴,無忤為宗」講求集團調和思想,也加入了自身獨特的滅私奉公思想。根據以上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聖德太子統治時約是中國漢朝時期 (B)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的目的是強化皇權 (C)主張與地方豪族一起分享皇族的政權 (D)最終目的是以大和文明取代中國思想

聖德太子統治時約是中國漢朝時期

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的目的是強化皇權

主張與地方豪族一起分享皇族的政權

最終目的是以大和文明取代中國思想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